回到首页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bet365赔率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创建于1960年代初。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代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章开沅教授主编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这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正式形成。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在该学科的带动下,bet365赔率历史学成为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该学科所在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同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又一次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以辛亥革命研究为“点”,带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形成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面”,并从总结近代社会转型特征及经验教训的角度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同时凝练出具有特色优势的三个学术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近现代文化交流与互动。目前,该学科共有研究人员20名,其中教授15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近5年来,该学科主持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项,省部级社科项目8项,经费累计约800万元。由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含主编)4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省市政府等部门提交咨询报告(调查报告)8篇,这些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中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十一五”期间,该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迅速发展,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先后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5次,国内研讨会4次,共邀请海内外学者举行学术讲座52人(次),该学科人员出席海内外学术研讨会和出国境访问讲学163人(次),其中较为重要的学术研讨会有65人(次)。国际科研合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承担合作项目7项。此外,该学科还成功举办了“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学术界一致好评。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bet365赔率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是该学科全国最早的三家重点学科之一(另两家为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国重点学科。

       本学科形成历史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高原、杨宏禹、李会滨等就开始在bet365赔率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1978年,bet365赔率专门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在高原、李会滨等教授的带领下,一批教师长期从事该专业研究。本学科点是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全国第一批硕士点、第二批博士点。1984年,独立建制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为直属学校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院系级机构。2000年,以本学科点为支撑建立的bet365赔率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校政法学院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参与本学科点的建设。2001年,本学科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点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梯队整齐,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人。连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及省级基金项目多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 学科点建有专门的图书资料中心和教学科研基地。现主办有《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和“中国政治学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和“中国城市社区网”。

       本学科点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国外共产党、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在全省、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方向,发挥长期积累的基本理论研究优势,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其代表性成果除有刚去世的李会滨教授主编的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的《社会主义:20世纪回顾与前瞻》外,还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共四部,分别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国外共产党研究方向,发挥对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的优势,跟踪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进程,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代表性成果有聂运麟教授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和程又中教授提交的重要决策咨询报告(主要观点写入2005年中俄首脑联合声明中)。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民主法治方向,重点展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城乡社区自治研究、党内民主研究等。除开展理论研究外,还特别注意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智力资源,研究人员所提交的调研和咨询报告,大部分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和高度重视。本方向不但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而且提交的咨询报告为国家民政部、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组织部门所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研究方向,深入进行当前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相关战略对策研究,重点关注中国的国际合作与外交实践研究,相关人员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著作。

       除上述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外,本学科点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城市社区建设、文化和道德建设问题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相关研究人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出版了相应的专著,并在《民族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经过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综合排名居于全国高校前列的优势学科。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教学方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2门;近五年获国家社科基金2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21项。教师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楚天学者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15人次任全国性学会会长或副会长职务。现有5个研究所,三个杂志社,其中《外国文学研究》为大陆首家进入国际AHCI系统检索刊物。 

本学科7个二级学科都已形成或确立了自身的优势或特色,学科队伍与研究前景均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邢福义教授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字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语法研究在国内处于顶尖位置,在国际上也具有良好声誉。以该学科为核心,于1999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系。该学科力求建立有中国特色、能够跟国外语言学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汉语语言学,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近年来获得3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成果。

与之相应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在中文信息处理、语言监测、汉语语料库建设及以学术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人参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国家语委每年根据该中心的研究数据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文学批评为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其研究和教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文艺学系列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教学团队2007年成为全国中文专业中三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该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和东方美学研究在全国居于前列。经过数代人努力,本研究方向形成了以文学批评为重点,以文学基础理论、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为支撑的研究格局和综合优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现代与当代协调发展,整体实力强。近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打通研究,思潮、流派、社团与文体的交叉研究,文学经典与当下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文学史、文论史、文化思想史之间的互渗研究,形成了“史、诗、思”交融的研究模式,使该学科成为国内20世纪中国文论史、诗歌流派、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方面的学术重镇。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集中了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两个教研室的师资队伍,整合后提升了综合研究的实力。该学科在中国文学与宗教典籍关系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经典作家研究以及湖北古代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及民间文学四个“古”字号联合成立了“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有效地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近年发展势头良好,学术带头人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和外国文学副会长。该学科在英语诗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外国经典作家研究、东方文学等方面具显示出较强的学术实力,并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交流方面居于同学科前列。

民间文学学科一直被视为北京之外的南方学术基地。该学科近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部及国家汉办等多项重大项目,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语言文学是一个有着深厚学术积淀的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首先,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刘守华等著名学者,有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并且近年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教授和学术骨干。第二,拥有具有全国影响的一流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文学批评、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第三,与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语言与文学两大方面均成绩斐然,具有协调发展,互相促动的综合优势。第四,有严格的人才培养规范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特别在本科教学的可见性成果方面位于全国同类专业前三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学科历史积淀较深,自新中国诞生以后,我校即成为中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的中心,政治教育系从1953年起即培养本科生,为高校输送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雄厚的基础。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受到全国高校的关注。高原教授曾担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成员,张耀灿教授曾担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政冶学科评议组成员。我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为先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起步相对较早,上世纪末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方向的博士生。我校是全国首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是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单位,也是全国首批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年)、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的单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级重点学科于2007年获得批准。

       本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1)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解读,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构架、变革奥秘和理论创新。(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本学科点极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知识分子问题,曾连续三次获得国家级课题,已结项两个项目,其成果获较高社会评价,在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起了带头作用。2008年中标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研究人员整齐,学术梯队合理,现有专业研究人员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19人。在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上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其中,61岁以上者1人(延聘),46-55岁之间的12人,36-45岁的13人,35岁以下的6人。 

       本学科点自2001年至2006年期间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213篇,已完成各级各类项目21项,在研项目58项、经费312.7万元,获奖1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武汉市二等奖3项。

       2007—2010年期间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264篇,已完成各级各类项目9项,在研36项、经费100余(项)万。获奖8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武汉市二等奖1项。

       本学科点2001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1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已招生6届,共28人,已获博士学位的7人。本学科点在读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26名。2007年重点学科获批以来,已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生76人,已获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生68人。

       已获博士学位的10余人都已成为学有专长、治学严谨、勤奋务实的专业人才,他们均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并成为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夯实基础,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生培养体系;第二,拓宽视野,强调博大与专精相结合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第三,强调从问题研究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所形成的学位论文,要求注重对经典著作的引用和深入解读,论述之中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第四、要求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引用的文献要有权威性,同时必须核对原著,一丝不苟。

       近几年,本学科点举办了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次参加了在全国各地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学术研讨会,还参加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美国等国的相关学术研讨会或在国外大学讲学。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本学科点进行访问与交流。本学科点同英国对外文化委员会、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日本东北大学、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之间有一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



教育学原理

       本学科点历史悠久,早在1952年华中师范学院组建时,就由具有百年历史的华中大学以及中华大学、国立湖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等院校教育系合并成立了教育学系,设立了教育学教研室。至“文化大革命”前,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培养了本科毕业生十余届,编著的《教育学》教材流传国内,颇有影响。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由王道俊、杨葆焜教授领衔招收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南地区的第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经专家评审、教育部批准,按“211工程”重点学科要求立项建设,1998年和2003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教师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1人入选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本学科点拥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教育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教育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0余人、招收博士研究生近20人;近几年有10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以来,本学科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还承担地方有关部门委托课题2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600 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本学科点学术气氛浓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近几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次,有20人次出国出境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此外,本学科点创办的《教育研究与实验》和《教育与经济》杂志是全国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行国内外,影响广泛。

       bet365赔率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目标是要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bet365赔率的教育学科于2002年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8年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取得综合实力排名第四的好成绩。bet365赔率的教育学原理学科是全国的五个同类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点逐步形成了教育理论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政策研究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教育学的基础研究、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义务教育政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从总体上看,本学科点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



中外政治制度

       bet365赔率中外政治制度学科是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全国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本专业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科研人员就一直十分重视中外政治制度研究。1986年获得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点后,就开设了“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硕士生学位课程,并同时招收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行政学专业中外行政制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7年,本学科点曾经作为研究方向之一(“中外政治制度与基层政权”)进入教育部按“211工程”重点学科要求立项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之中。1998年,本学科点成为bet365赔率重点学科建设立项的学科。2000年,在本学科点研究方向“政治建设与政治制度”基础上成立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申报博士点,通讯评审中位居全国第一。在同时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后,中外政治制度成为全国首批本学科专业博士点。2001年,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自主招生。2003年本学科点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后。2004年,以本学科点为主要支撑的政治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2007年本学科点被评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全国首个,也是全国范围内本专业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本学科点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梯队整齐,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本学科点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制度比较与政府管理。这三个方向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学术团队力量进一步加强,中青年学者成为本学科点的主要力量,梯队结构合理。现共有教学科研人员 15人,其中教授 9人,副教授 3 人。在编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5 人,获得博士学位的 11人。1人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被遴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被评为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成为省级专家。除个别在读外,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 39 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9 项。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博士、硕士,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得全国百优提名奖,4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邀请海内外学者来本学科点讲学25人次,有 10 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发言6人次。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创办了3个专业网站,建立了1个大型专题数据库,设立了22个调研和社会实践基地;本学科点和其他相关学科点形成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态势;学科建设和研究经费大幅增加,资金使用更为合理,管理更为规范。

       本学科点分为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制度比较与政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1)政治建设与基层民主研究方向。本方向以徐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邓大才、贺东航等学者是主要学术骨干。本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理论,如徐勇教授、贺东航教授提出了现代性国家建构的相关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体现了本方向近年来的研究特色和亮点。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发展,本方向提出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范式”等方面加强研究深度,进行理论创新。其二,将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社会调查,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理论。本方向注意吸收国际学术界研究方法上的新成果,形成了实证、实践和实验的研究风格。在国内学术界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证调查和实验与实践,本方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进行理论模型、假设的设定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证伪的关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若干基本理论。当前,徐勇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层民主政治研究”集中体现了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此外,“社会化小农”等分析框架也是本领域的初步尝试。除教育部项目外,本方向还先后承担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湖北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等项目。

       (2)地方治理与农村问题研究方向。本方向以项继权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曹阳、吴理财等学者是主要学术骨干。本方向长期致力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来研究中国地方基层政权和“三农”问题,其特色在于注重通过研究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来带动“三农”问题研究。目前本方向正在实施“正在剧变的中国农村—百村十年观察计划,”在全国选择100个左右的村庄进行为期10年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在调查的同时,致力于改革的实验和实践。2006年选取广东省博罗县铁场村、连平县欧村、吴川市上能村以及蕉岭县广育村等4个村庄,进行“南农实验”。通过实验,一方面是力图将乡村调查的理论结论直接应用于农村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社会实验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新的理论。在国内调查的同时,本方向学者多次出国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了解国外中央及地方治理体制及研究的进展,收集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方向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对策研究。本方向依托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两大学术平台,先后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法制建设、县、乡、村管理体制、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新农村建设、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等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提供了35篇调研和咨询报告,有21篇被采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曾专门批示肯定有关报告。总之,本方向以地方和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见长,“三实(实证、实践、实验)”研究风格在国内别具一格,“三农”问题研究和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此外,本方向在全国率先开设地方政府学专业,出版第一部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方政府学》,也是致力于中外地方和基层政权和政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3)制度比较与政府管理研究方向,高秉雄为学术带头人,唐鸣、王敬尧等为学术骨干。本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注重中国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后,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美、英、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一方面通过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出版了有关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著作。本方向则力求有所突破,在国内率先开始中国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徐育苗教授主持的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通过整合校内外的资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代议制度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中外选举制度比较》、《中外立法制度比较》、《中外行政制度比较》、《中外司法制度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外军事制度比较》、《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并多次重印。其中梁琴、钟德涛撰写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二是注重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本方向通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若干政治问题和公共政策选择”等项目,先后出版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等专著。其三是注重对宪政制度的研究。本方向结合学科优势,重视对宪政制度的研究。唐鸣教授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农村法律援助大学生志愿者”在全国选取近十个乡镇开展援助行动。孙大雄副教授从利益集团与美国政府关系的维度研究宪政体制,出版了学术专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其四是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本方向在相关研究中追寻国内外比较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和变化,结合中国的政治实践和学术实践,探索构建新的范式和分析框架。这种创新尝试在徐育苗教授主编的“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和《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专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国内较早对中外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分析的系列丛书。



农药学

       bet365赔率的农药学科是在已故著名有机磷农药化学家张景龄教授的倡导下发展起来,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82年正式建立农药化学研究所;1993年获得农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农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建设《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湖北省中小企业农药共性技术推广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四十多年来,该学科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输送一大批高质量农药学研究人才的同时,还先后研制成功了以水胺硫磷、甲基异硫磷、增效磷、绿酰草膦、苯噻菌酯为代表的十多个农药新品种,创造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以及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2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集体”、“技术市场工作优异奖”、“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讲师12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或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3人分别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首批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群体。

       该学科长期坚持“繁荣经济、发展学科”的指导思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形成了四个特色研究方向:(1)绿色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及化学生物学;(2)农药活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3)与农药药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4)农药的环境分析化学。

       本学科建有仪器设备总值达4000多万元的大型公共仪器平台,包括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1台)、400M核磁共振波谱仪(1台)、X-射线单晶衍射仪(2台)、生物质谱仪(1台)、LC-MS联用仪(2台)、GC-MS联用仪(4台)、SGI分子模拟系统1套(由1台24CPUOringin300服务器和5台SGI工作站组成,配备INSIGHTII、AMBER软件、SYBYL、Gaussin03等分子模拟软件)、108CPU计算集群、元素分析仪(1台)、高效液相色谱仪(8台)、气相色谱仪(7台)、酶标仪(3台)、凝胶成像系统(1台)、双向电泳仪(1台)、荧光光谱仪(1台)、电化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系统(1套)、紫外光谱仪(2台)、等温滴定仪(1台)、圆二色光谱仪(1台)、微波合成仪(3台)、真空手套箱(1台)、旋光测定仪(1台)。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是华中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1979年,以刘连寿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北京层子模型集体研究的学术根底,在bet365赔率组建了粒子物理研究室,并在国家恢复学位制后于1981年成为首批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6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建立粒子物理研究所。1994年获准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获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设立了“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211”重点学科立项建设。以本学科点为核心,2003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07年获“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强子结构模型理论。曾于1981年、1983年两次在武汉举办了强子结构研讨会,这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全国性大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本学科点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其一,刘连寿教授和柏林自由大学孟大中教授合作在研究高能多粒子产生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火球模型”,得到国际公认,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标志着本科学点的研究进入国际前沿。其二,刘连寿教授洞察到李政道先生在国际上倡导的通过重离子碰撞改变物理真空,探索解除夸克禁闭生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亦称夸克物质),是正兴起的大学科,于1983年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讨会”,邀请了这一方向的领军学者L.Mclerran来武汉讲学,倡导本学科点从实验和理论两方向开展高能重离子碰撞与夸克物质物理研究。随后,本学科的理论组在国内率先进入了夸克物质理论研究的前沿,实验组先后加入了SPS、RHIC和LHC的有关国际合作组,为理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本学科点形成了两个主体性的研究方向,即高能多粒子动力学和夸克物质理论。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交叉和重组,在本学科点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如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非平衡统计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等,构成了理论物理研究群体。在开放性、前瞻性地发展学科的思想指导下,到新的世纪之交,本学科点进入了以年轻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和主体的蓬勃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科学论文,做出了若干个受到国际大型实验检验的国际领先成果,同时完成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形成了一个活跃在国际前沿的研究团队,为我国在夸克物质这个国际重大研究领域内取得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发现QGP这一重大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贡献。

       总之,本学科点抓住了改革开放提供的历史机遇,把握住了重大学科(重离子碰撞和夸克物质理论)兴起的大好时期,充分发挥了夸克物质研究具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及与量子色动力学、统计物理、宇宙学和天体物理相交叉的特点,从而在开放性、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发展理念推动下,形成了在国内有鲜明特色并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理论物理研究群体。

       2005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在《科学观察》上发表题为《科学贡献指数与科学鉴赏力指数》的文章,公布了数学、化学、物理学领域的科学贡献指数(hc指数)与科学鉴赏力指数(ch指数)的排名情况。该结果是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根据Thomson 科技2005年7月发布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统计而成的。bet365赔率物理学科在中国科研机构(包括港澳地区)物理学领域的科学贡献指数中排名第6。 除去中国科学院系统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科技大学,bet365赔率物理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位列第3。

       又据2006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水平排名结果,bet365赔率物理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5, 在师范类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一。我校理论物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以理论物理学科作为我校物理学科中的优势学科为核心,目前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正式挂牌的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的创新团队,我校理论物理学科在国内理论物理学科的水平位于国内领先水平。近期,虽然国内没有对理论物理学科进行排名,我校的理论物理学科应该位于国内前6名之列。

       在学科建设方面,理论物理学科是在国家恢复学位制后于1981年首批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6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准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211”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因此,我校理论物理学科是在省内发展较早,并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处于国际领先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目前在国内学术研究中的领军学者(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庄鹏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吴学兵,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晓松,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bet365赔率研究生院院长王恩科等)和优秀人才。通过理论物理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2003年我校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基地建设方面,以理论物理学科为核心,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bet365赔率物理学院开始建设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省内唯一的一个物理学理科基地,2003年通过验收,予以正式挂牌。2007年由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审批,获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尼克松总统科学顾问委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圣大菲研究所的Murray Gell-Mann教授担任该引智基地的学术大师,国际上一流的十名学者担任该引智基地的学术骨干,汇聚了一批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进行学科建设,推动我国的理论物理学科发展。2006年经教育部在我校设立"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参加了在美国和欧洲目前世界上能量最高的两个大型重离子加速器RHIC和LHC的实验研究,是国际实验合作组RHIC/STAR和LHC/ALICE的正式成员。2006年由中国教育部科技司与CERN签订《关于合作研制ALICE探测器和探测QGP信号的谅解备忘录》,我校作为中国组的牵头单位和CERN开展ALICE的国际合作,已研制了ALICE光子谱仪PHOS读出电子学系统及其PHOS读出电子学主板控制系统,并投入ALICE实验取数。在两个国际实验合作组中,该实验室拥有参加实验运行、实验数据获取、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和开展物理理论分析的权利。已建立由高性能计算机群和大容量硬盘组成的具有当前国际水平的数据分析环境,安装了RHIC/STAR和LHC/ALICE实验模拟软件和有关实验数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国际合作和国内独立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开展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新物理的研究。努力创造条件,根据自身的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STAR和ALICE实验中进行自主研究。譬如在2009年结合我们关于喷注淬火的理论预言,我们与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向ALICE建议建造双喷注取样电磁量能器DCal。 该建议已获ALICE批准。 Dcal探测器的建造和运行取数,将使我们在由中国人自己提出理论预言和实验方案,自主建造实验测量设备,自己进行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并检验我们自己的理论,得到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该实验室的建设和顺利运行将为推动我国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在高能核物理研究领域总体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贡献。

       在学术梯队建设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内培外引”的政策。在刘连寿、李家荣、蔡勖等老一辈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已成为我国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目前已进入了以中轻年学者为骨干和主体的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的创新团队,理论物理学科负责人王恩科教授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现任RHIC/STAR 国际实验合作组发言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许怒教授与美国能源部喷注课题合作组主任及共同发言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王新年教授加入我们理论物理团队。王新年和许怒教授分别是活跃在国际高能核物理理论和实验领域中的知名物理学家。两位“千人计划”学者通过长期合作的自然加盟必将带动包括我校理论物理学科在内的中国高能核物理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提升我国在高能核物理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世界上有影响的重要研究工作。近年来理论物理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及“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项、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出青年B类)2项、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近五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余项。从本世纪开始以来在物理学顶尖杂志Phys. Rev. Lett.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团队成员中5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200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3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2006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团队成员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在微扰QCD理论基础上我们在强作用介质中的硬探针信号的方面的多项理论预言得到在RHIC上工作的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的实验证实,该方向已迅速跃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温度场和QGP动力论的研究方面总体上在国内外有明显优势,是国内主要的研究实体;在非线性物理方向,我们在复杂性研究上是国内近期兴起的新点,填补了国内在该方向的不足;在统计物理方向,基于随机动力学,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关联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取得的一批成果在国际和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 



文艺学

       bet365赔率文艺学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产生过一批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专业队伍整齐、研究方向布局合理、科研与教学成果显著、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成员1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

       本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与南京大学联合获文艺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独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驻会单位,学科中有4人担任全国性学会副会长。1991年成立了以本学科成员为主、有相关学科成员参与、并聘请詹姆逊等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顾问的 “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2010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艺学学科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论”。

       文学批评是本学科的主导方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学术带头人王先霈的指导下,率先在大学本科开设“文学批评”课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形成“一个坚持”与“三个结合”的特点,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实现基础理论与批评实践研究的结合、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研究的结合、外国文论与本土批评理论建设的结合,现已编辑出版“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等多套系列丛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本学科的一个特色方向。作为“全国马列主义文论研究会”的驻会单位,该方向尤为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结合,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批判借鉴西方古典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现代文学理论,深化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探讨能够适应文学与文化新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文学语言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论。近年来研究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上,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批评、特别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研究,使本研究方向成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重镇。

       文艺美学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德国古典美学、东方美学和影视美学的研究。其中实践美学研究处于国内美学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成为国内实践美学研究的重要集体;东方美学的研究则关注文艺美学研究的本土化,影视美学在喜剧美学、电影叙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方向在三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中研究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二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探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演变,关注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史;三是对中国古典诗学和古代鉴赏心理的研究,基此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本民族的理论资源。

       文艺学学科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在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文艺学系列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文艺学系列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教学团队”2007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科研方面文艺学学科取得突出成绩。2001年至2010年期间,曾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9项;获各种奖项16项,其中王先霈《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获湖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胡亚敏《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分别获湖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华中师大文艺学学科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同仁的联系,先后主办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20世纪文艺理论批评国际研讨会”(2003)、“‘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2007)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5届年会”(2008)等多次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